本篇文章1716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李云路王建华)中国财政部最近宣布提高个别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和其他进出口措施,触动了一些西方舆论的敏感神经。这是中国合理调节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政策和市场措施,但它被称为“资源民族主义”。这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评价是一种歪曲和误读,违背了客观事实。 中国财政部14日宣布,为规范稀土出口,缓解化肥价格上涨趋势,将提高个别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适当调整淡季化肥出口季关税适用期和淡季出口关税基准价。

新华社:稀土出口:中国不应被称为“资源民族主义”

财政部还宣布,从明年起,将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同时,将对600多种资源、基本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实行较低的暂定年度进口税率。

可见,中国政府出台上述措施是为了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改变一些稀有资源的价格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是防止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浪费。”。“如今,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符合国际趋势。”

如何管理资源产品的出口一直是全球贸易中的一个难题。2010年世贸组织贸易报告的主题是“自然资源贸易”。根据这份报告,资源型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与其他商品贸易的不同。资源产品出口国通常采取出口关税和数量限制等措施。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11%的资源产品贸易需缴纳出口税,而在其他商品贸易中,这一比例仅为5%;在现有的出口限制中,对资源产品的出口限制占35%。

该报告还指出,尽管多边贸易规则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框架,但这些规则并不是专门为资源部门设计的,不能充分反映资源部门的特殊性。过度使用资源和环境外部性等问题也应予以考虑。

长期依赖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在一些以资源为基础的初级加工产品出口方面缺乏危机感,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和不可再生可支配资源全面收紧。以钨作为高速钢的重要原料为例,中国过去每年出口600吨钨产品,但随着国际市场对钨需求的增加,现在已高达8000吨,导致2007年中国钨储量在世界上大幅下降25个百分点以上。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或“工业味精”,在美国、日本、欧洲和其他地区需求量很大,因为它们是许多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尽管稀土总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占世界总产量和贸易的80%至90%。

由于储量、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中国采取一些措施来规范稀土出口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中国对稀土出口没有“一刀切”的限制。限制主要是对粗加工初级稀土原料的出口,对精炼稀土应用产品的出口没有限制。因此,一些国家批评中国垄断资源贸易是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税率调节“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政策,因为迫切需要调整外贸结构,实现贸易平衡,从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2003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国先后降低或取消了部分能源密集型、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2007年6月开始,中国对142种高收入和高收入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如钢铁、天然石墨、稀土金属和精炼铅。与此同时,中国对209种进口商品实施了较低的暂定税率,从明年起,暂定税率将扩大到600多种进口商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和调整一直是在世贸组织原则的框架内进行的。因为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为了实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政策要求,成员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出口限制。以美国为例,它曾是世界领先的稀土生产国。中国国内稀土储量占全球的15%。然而,近年来,其稀土产量和出口量均降至零,主要使用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稀土原料。

新华社:稀土出口:中国不应被称为“资源民族主义”

毫无疑问,当一个国家决心以“质”而非“量”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时,它必然要重新审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这个国家,也有利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从人类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任何自然资源都是稀缺的,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应该对其成功应对中国保持乐观,而不是将其称为“资源民族主义”。

标题:新华社:稀土出口:中国不应被称为“资源民族主义”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