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玉容花

建立行政分中心是北京城市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

但是,如果只关注“谁是次中心”,就会偏离协调发展的本质,跟不上北京城市变化的步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自今年4月30日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以来,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公众关心的是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及如何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实施。

7月10日至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中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确定了北京市实施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北京市按照2017年、2020年和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部署四大目标和任务:解散非首都职能,提升首都核心职能,控制人口规模,治理北京“大城市”

方案公布后,“通州升格为北京行政中心”成为近日最热门的新闻,一些媒体认为“尘埃落定”。毫无疑问,建立行政分中心是北京城市布局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后,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从表面上看,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巨大矛盾更加发人深省。同时,北京的虹吸效应对周边城市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是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也决定了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同时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和区域发展问题,建设现代化的新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

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北京必须重新思考在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首都以及如何建设。

长期以来,北京的城市定位不够清晰。“强大的工业基地”曾是北京的“名片”,而“经济中心”也被写入城市总体规划。功能高度发达的城市可能不适合承担资本功能。积累了太多“一般功能”的资本也容易过载。首都城市“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确立后,城市功能的“核减”和非资本功能的缓解势在必行。

余荣华:牵住北京发展的“牛鼻子”

目前,聚集在北京的非资本职能主要包括:一般制造业、区域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中心城市的超密集型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一些行政、商业和服务单位。

辩证地看,既要认识和肯定它对首都发展的历史贡献,又要清醒地认识它与城市定位的现实错位,看到它对首都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只有有序化解非资本职能,北京才能实现其战略定位。这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本政策。

目前,北京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前几年确定的1000万、1250万和1800万人口控制目标一再被突破,各种“大城市疾病”大多与人口有关。人们聚集在北京的根本原因,不管他们是永久居住还是临时居住,是北京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只有具有缓解功能,人口调控才能有效,才能为城市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恢复赢得时间和/或空间。

余荣华:牵住北京发展的“牛鼻子”

更有甚者,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经常感叹“北京吸走了资源和机会。”北京将摆脱其一般职能,这肯定会补充其与周边地区的优势。

当然,这种救济不是简单的企业迁移,也不是污染输出,而是一种调整结构和集体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转移模式。

只有修剪掉植物的枝蔓,树干才能长得更强壮。城市也是如此。解决非资本职能并不容易,也很难一蹴而就。解决功能和协调发展“是一件好事,其次是一件困难的事”。从北京的战略定位出发,坚持“控制”和“稀疏”双管齐下,坚持市场和政府的努力,坚持和解与促进同步推进,态度坚定,路径理性。我们可以超越短期利益考量,克服眼前的困难恐惧,抓住化解功能的“牛鼻子”,打造更好的资本

余荣华:牵住北京发展的“牛鼻子”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人民评论》)

标题:余荣华:牵住北京发展的“牛鼻子”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4804.html